胡敏,女,41岁,现任安徽省五河县胡敏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、胡敏职业学校校长,1990年创办五河县胡敏服装裁剪培训中心至今,为社会培训了大批服装人才,受到社会的肯定。2005年被蚌埠市政府授予“先进工作者”和蚌埠市“自主创业明星”;2007年3月被蚌埠市妇联评为“巾帼创业带头人”和市“三八红旗手”;2007年被授予安徽省劳动模范,并当选为蚌埠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;2008年,荣获全国妇女“双学双比”活动女能手和“全国优秀农民工”荣誉称号。
在她的创业历程中,经历了不平凡的人生之路。
卖血起家胡敏,出生在农村家庭,因为兄妹多,家里穷,17岁就开始外出打工。 1988年8月,她背着家人到县医院抽了300CC血,卖了70元钱,随后拿着卖血的钱参加了服装培训,这是她人生中最难忘的一件事。
她掌握了服装加工技能后,想开个缝纫店,但身无分文。
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梦想,1989年秋,她到北京一个亲戚家当保姆,白天做饭、洗衣服、照看孩子,晚上到社区私人缝纫店帮人做衣服挣钱,艰辛让人难以想象。
她靠省吃俭用和打零工攒下的一点积蓄,回到家又向亲友借了500元钱,买了一台拷边机,找朋友赊了一台缝纫机,在五河县城租了一间门面房,办起了服装缝纫店。由于做工好,收费低,生意逐渐兴隆,店面逐渐扩大。胡敏手里有了积蓄后又萌发了一个想法,如果能办服装培训班,让那些和自己家庭相似又致富无门的农村姐妹学有一技之长,和自己一起走上致富之路该多好啊!
于是她于1990年秋,购置一些机器办起了培训班,一年时间,培训女工就达百余人。1991年,她又把培训班从农村搬到县城,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农村青年,经过短期培训后都找到了自己的就业岗位,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1997年起,她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动向,淘汰了所有的老机器,一次性投资10多万元购进了一批电动缝纫机和其它培训设备,再次扩大了培训规模,年培训人数达到600人以上,为五河县的农民工培训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艰苦创业经过辛苦创业,获得了国家和社会的支持。2004年,她的培训中心被认定为国家阳光工程培训基地;2007年,被劳动部门和县总工会认定为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;2008年,被县妇联认定为妇女技能培训基地。培训规模不断扩大,培训质量不断提高,并以培训输出为纽带,与外省企业横向联合,最大限度的为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。
2004年,她与江苏溧阳朋达服饰有限公司合作,租用了该公司的仓库办起了可供200人就业的胡敏服装厂,一边指导学员实习、加工,一边学习别人的企业管理经验。两年时间,在胡敏服装厂边实习边就业的就达300多人。由于短期培训就能上岗就业,加上阳光工程资助,培训的学员逐年大幅增加。
2005年,她毅然决定回家乡办厂,创办了五河县胡敏服饰有限公司。为了尽早开工生产,她首批购置了两百多万元的缝纫设备,并租用了粮食局饲料厂仓库做为临时厂房,于2006年3月22日开业投产。开工生产不到两个月,工人由开始之初的四五十人增加到了近二百人。当年产值近二百万元,实现利税四十多万元,公司员工人均工资近千元。
2007年,她又投资1080万元,在五河经济开发区征用28亩土地,建起了标准化厂房和一栋五层14间2300平方米的综合楼。目前,该公司在工业园区内的厂房、宿舍已经投入使用,一座可容纳500人的新厂房给家乡父老带来更多得就业岗位。
回报社会她富了不忘家乡和社会弱势群体,在培训中,对特困人员,不仅费用全免并给他们家庭送钱送物,始终把关心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放在心上,每年春节和5?19助残日,她都要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,把慰问品送到他们手中。
2002年,她主动与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系,开展特教学生免费培训。为了让残疾青年也能学好一门技术,她专门从特教学校聘请一名教师担任自己的“翻译”,通过特殊培训,许多聋哑学员学会了独立量体、算料、裁剪、缝纫、锁边、整烫技术,使他们靠自己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中生存、搏击、自食其力。到目前,免费培训残疾人200多人,大部分都安排就业。
2008年5月12日,汶川地区发生重大地震灾害,她在自己创业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,主动通过县总工会、县工商联等组织捐款赈灾。
2008年底,由于受世界金融风暴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,很多没有技术的人员被裁减返乡,她先后向县阳光办、县就业局申请开展返乡农民技能培训,于此同时,她将200多台缝纫设备、70多台电脑运到全县各个乡镇、村庄,对返乡农民开展就地培训,使他们能掌握一门技能,重返就业岗位。至2010年11月底,培训返乡农民1800多人,对不愿再外出务工的农民,她主动把他们安排到自己的公司就业。
20多年来,胡敏共培训农民工2万多人次,90%以上得到就业,向国家上缴税款100多万元,向社会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6万多元,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。